1851年,政府拨出经费兴建水井,为公众免费提供用水。在1860年以前,政府亦在主要河流上游地区为公众兴建小型池塘储水。
1863年,香港第一个水塘 - 薄扶林水塘落成供水,初期的薄扶林水塘容量只有200万加仑(约9 100 立方米)。经扩建的薄扶林水塘在1877年落成,容量达6 800万加仑(约31万立方米)。薄扶林水塘至今仍对香港的供水事业作出贡献。
由於薄扶林水塘的容量太小,难以应付香港人口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政府开始着手建造大潭水塘,工程名为「大潭谷计划亅。大潭水塘群始建於1883年,由大潭上水塘开始,至大潭笃水塘於1918年揭幕为止,历时共35年。
时至今日,大潭计划的所有水塘及水坝,仍然是本港食水供应的重要纽带,亦印证对20世纪香港城市、社会及经济发展功不可没的创新工程。
大潭谷计划包括在亚宾尼谷(即现时上红棉路一带)兴建香港第一座滤水厂,该厂以慢砂滤池进行食水过滤处理,每天可过滤570万加仑(约2.6 万立方米)来自大潭水塘的原水。
九龙水塘的兴建改变了九龙半岛的供水模式,水塘储存的雨水,取代了以往於油麻地抽水站抽取出来的井水和地下水。九龙水塘系统经过多次扩展,最终变身为现时由四个水塘组成的九龙水塘群,总容量为287.3万立方米。
首条贯通香港岛与九龙的跨海底管道於1930年完成,纾缓了香港岛的缺水问题。当时,沿海床铺设一条长度接近6 000尺(1 830米)、直径12寸(300毫米)喉管的工程,是一项重大的挑战,令人惊讶的是工程能在短短57天内大功告成。
为节约用水,水务监督於1957年建议在九龙新发展地区如石硖尾和李郑屋等高人口密度的徙置区域安装海水冲厕系统。计划获证实成功後,海水冲厕系统陆续扩展到香港其他地区。
海水是可持续的水资源,善用海水依然在本港水资源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时至今日,香港海水供应覆盖率已增至全港八成半人口。
早在1960年香港政府已意识到单靠储存天雨,并不能满足急剧增长的食水需求,而向广东省购买淡水,是最便捷的途径。1960年11月,政府和广东当局达成协议,每年从深圳水库输入2 270万立方米原水。
香港政府和广东当局经多番磋商後於1963年达成兴建东深供水系统的共识,并在同年年底,经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批准,中央人民政府拨专款兴建。东深供水工程於1965年完成後,香港开始从东江输入原水。
由於欠缺土地兴建新的大型水塘,所以政府於1959年构思在海中建水塘。当局选择於大埔吐露港船湾兴建人工湖 - 船湾淡水湖,将水坝内的海水抽出後,用作储存食水。
建造工程於1961年展开,1968年完工,耗资4.07亿元。食水从船湾淡水湖大美督抽水站,输往沙田滤水厂过滤,再经由位於狮子山隧道的水管运送到九龙以及再输送到香港岛。
1973年,香港政府正式兴建当时世界上最大型的海水化淡厂 - 乐安排海水化淡厂。海水化淡厂第一组机件於1975年10月投产。1980年代初,石油危机令淡化海水的成本大幅增加,於1981年每千加仑食水的生产成本估计需要38元,较1974年高出8倍。为避免承担淡化海水的高昂成本,政府最终於在1982 年关闭乐安排海水化淡厂。
自2000年起,水务署推行「更换及修复水管计划」,分阶段更换或修复全港约3 000公里的老化水管,目的是全面及具成本效益地更新供水网络。该计划已於2015年年底大致完成。
水务署於2008 年推行《全面水资源管理策略》(《策略》),当中制订了平衡用水供求的策略,以确保香港的供水穏定及支持可持续发展。《策略》的重点是「先节後增」,强调节约用水,以控制用水需求增长,并加强供水管理。
41项水务设施被列为历史古蹟,这些设施是香港过去160年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大埔滤水厂扩展工程标志着水务署致力提升本港的供水设施,以加强整体供水系统的弹性和可靠性。第一期的扩建工程已於2011年竣工,推动大埔滤水厂的滤水量上升至每日400,000立方米。第二期设施现已於2013年展开,及至2018年,滤水量将增加至每日800,000立方米。
屯门滤水厂的水力发电系统是水务署重要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属於香港首个水力发电站。这个由水务署构思及落实的一项既创新又符合环保节能的工程,亦是全球罕有地能兴建在滤水厂的五百千瓦水力发电设施。
屯门水力发电计划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期工程已经在2013年5月顺利完成,首台发电机组亦已开始投产;第二期工程亦已於2017年年初完工。可为滤水厂每年节省约300万度电力,即每年可为香港减少约2,000公吨因电力公司发电等所需燃烧化石燃料而排放的二氧化碳。同时,工程又有助提高滤水厂现有运作设施模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东深供水工程於1965年完成後,香港开始从东江输入原水,解决了本港水资源不足的问题。时至今天,东江水每年供港水量占全港淡水用量达七至八成。2015年是东江水供港50周年的里程碑,粤港两地政府更举行纪念仪式。
水务署已着手研究在水塘使用浮动太阳能板发电系统发电的潜力,并正在石壁水塘和船湾淡水湖安装两套各100千瓦的小型系统作为先导计划。首个系统已於2017年2月在石壁水塘成功安装并已发电供应给水塘内的抽水站使用。系统每年发电可达12万度,这相当於36户普通家庭的年用电量,亦为地球每年减少84公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第二个系统亦将於2017年年尾完成安装。这些项目可为香港日後发展大型浮动太阳能板发电场提供实在的参考数据,奠下长远发展的基础。
年份 | 事项 |
---|---|
1851 | 开掘了五口井,为市区提供食水。 |
1860 | 於般咸道建造了一些贮水池。 |
1863 | 容量为9,000立方米的薄扶林水塘及供水渠道建成。 |
1874 | 重建文礼水坝及蓝塘水坝。 |
1877 | - 容量达310,000立方米的薄扶林水塘II建成。 - 从薄扶林水塘输水至市区的供水渠道工程完竣。 |
1889 | 最初为实施市区水务工程而制定的大潭计划竣工。 |
1890 | 在阿彬弥兴建第一座滤水池。 |
1891 | 山顶区由市区水务设施以泵水方式供水。 |
1892 | 市区水务设施配水工程完成。 |
1895 | -各水塘总存量增至174万立方米。 -日供水量达1,136立方米的九龙区水务设施开始运作。 |
1897 | 大潭水坝加高後,总存量提增至217万立方米。 |
1899 | 黄泥涌水塘落成,总存量增至232万立方米。 |
1902 | 春季食水短缺,须以趸船从荃湾运水至港岛。九龙方面的水务设施开始运作。 |
1904 | 大潭副水塘令城市存水量提增至244立方米。 |
1910 | 九龙水塘落成。 |
1925 | 石梨贝水塘落成。 |
1930 | 食水首次由九龙经海港下一条直径300毫米的海底水管输往港岛。 |
1931 | 九龙副水塘落成。 |
1936 | 城门谷(银禧)水塘落成。 |
1939 | 除寿臣山一带外,港岛与九龙市区均可获经过滤食水供应。 |
1946 | 供水大致上回复战前的水质标准。 |
1957 | 大榄涌水塘落成。 |
1960 | -世界第一个在海中兴建的淡水水塘-船湾淡水湖建筑工程展开。 -与广东有关当局就广东省对港供水事宜达成首份协议。 |
1963 | 大屿山石壁水塘落成。 |
1964 | 日产量达36.4万立方米的沙田滤水厂第一阶段投产。 |
1965 | 与广东有关当局就增加广东省对港供水事宜签署第二份协议。 |
1968 | 容量达1.7亿立方米的船湾淡水湖落成。 |
1971 | 政府决定展开万宜供水计划。 |
1973 | 船湾淡水湖的堤坝加高後,容量增至2.3亿立方米。本港各水塘总存量亦提增三倍。 |
1975 | 乐安排海水化淡厂六部日产量各为30,300立方米的机组的第一部开始运作。 |
1978 | -存水量达2.81亿立方米的万宜水库落成。 -就进一步增加广东省对港供水事宜签署与广东有关当局第三份协议。 |
1980 | 修订与广东有关当局签署的第三份协议,进一步提增广东省对港供水量,以便在1994/95年度前,达到每年6.2亿立方米。 |
1982 | 乐安排海水化淡厂关闭及停用。 |
1983 | -第一条直径2.2米、长3.5公里的玻璃强化胶水管敷设完成,用以输送广东省供水。 -沙田滤水厂最後阶段工程完竣,日产量增至123万立方米,成为全港最大的滤水厂。 |
1985 | 油柑头滤水厂第一阶段工程完成,成为第一所使用现代化直接过滤科技,日产量达到16万立方米的滤水厂。 |
1986 | 日产量达10万立方米的上水滤水厂第一阶段投产。 |
1987 | -与广东省有关当局签署第四份协议,广东省对港供水量进一步提增至每年6.6亿立方米。 -就食水的供应与分配及用户服务方面实施分区化计划。 |
1989 | -与广东有关当局签署第五份协议,广东省对港供水量进一步提增至最高每年可达11亿立方米。 -日产量达27.3万立方米的北港滤水厂第一阶段投产。 |
1990 | 所有机电工场设施集中於龙翔道机电工场,而普乐里厂则交予市政局作康乐发展用途。 |
1991 | 乐安排海水化淡厂拆卸。 |
1992 | -北港滤水厂第二阶段工程完成,日产量增至80万立方米,成为全港第二大滤水厂。 -容量达11万立方米的凹头滤水厂第一阶段投产。 |
1994 | 全港最大的抽水站-木湖C抽水站启用。 |
1995 | -油柑头滤水厂第二阶段工程完成,日产量增至25万立方米。 -深井滤水厂第一阶段工程完成,成为第一所以气泡浮聚净化方法澄清食水的泸水厂。 -大埔头D抽水站启用。 -凹头滤水厂第二阶段工程完成,日产量增至33万立方米。 |
1996 | -上水滤水厂第二阶段工程完成,日产量增至20万立方米。 -小濠湾滤水厂第一阶段完成,日产量为15万立方米。 |
1997 | 日产量为22.7万立方米的马鞍山滤水厂投产。 |
2000 | -客户电话谘询中心启用。 -深井滤水厂第二阶段工程完成,日产量由23,000立方米增加至36,500立方米。 -牛潭尾滤水厂第一阶段落成启用,成为第一所采用臭氧和生物滤池的滤水厂,日产量为23万立方米。 |
2003 | -大埔滤水厂第一阶段落成启用,日产量为25万立方米。 -"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建造项目中的专用输水管道落成启用。 |
2004 | 位於屯门海水抽水站的海水化淡试验厂落成,并进行运作实验,该厂利用逆渗方式的日产水量为240立方米。 |
2006 | -与广东省政府落实新协议,就东江水的供应首次订定弹性并切合实际需要的供水安排。 -海水化淡试验厂从屯门迁往鸭脷洲,在不同的海水环境下作进一步测试。 |
2008 | 新的东江供水协议已经签订。此协议保证本港由二零零九年至二零一一年间享有稳定而具弹性并切合实际需要的东江水供应。 |
2009 | -41项具历史价值的水务设施列为法定古蹟,它们分别位於薄扶林、大潭、黄泥涌、九龙、城门和香港仔。 -首两座建於山洞内的配水库 - 西区海水配水库及西区二号海水配水库落成启用。 |
2011 | -新的东江供水协议已经签订。该供水协议保证本港直至二零一四年会有稳定而具弹性,并切合实际需要的东江水供应。 -大埔滤水厂扩建第一阶段竣工。该厂日产量由25万立方米增至40万立方米。 |
2013 | 屯门水力发电系统首台发电机组开始投产。 |
2015 | 新的东江供水协议已经签订。该供水协议保证本港直至二零一七年会有稳定而具弹性,并切合实际需要的东江水供应。 |
2017 | 开展浮动太阳能板发电系统先导计划。 |
2019 | 薄扶林水塘石桥列为一级历史建筑。 |
2021 | 前深水埗配水库列为一级历史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