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1年,政府撥出經費興建水井,為公眾免費提供用水。在1860年以前,政府亦在主要河流上游地區為公眾興建小型池塘儲水。
1863年,香港第一個水塘 - 薄扶林水塘落成供水,初期的薄扶林水塘容量只有200萬加侖(約9 100 立方米)。經擴建的薄扶林水塘在1877年落成,容量達6 800萬加侖(約31萬立方米)。薄扶林水塘至今仍對香港的供水事業作出貢獻。
由於薄扶林水塘的容量太小,難以應付香港人口日益增長的需要,因此政府開始著手建造大潭水塘,工程名為「大潭谷計劃亅。大潭水塘群始建於1883年,由大潭上水塘開始,至大潭篤水塘於1918年揭幕為止,歷時共35年。
時至今日,大潭計劃的所有水塘及水壩,仍然是本港食水供應的重要紐帶,亦印證對20世紀香港城市、社會及經濟發展功不可沒的創新工程。
大潭谷計劃包括在亞賓尼谷(即現時上紅棉路一帶)興建香港第一座濾水廠,該廠以慢砂濾池進行食水過濾處理,每天可過濾570萬加侖(約2.6 萬立方米)來自大潭水塘的原水。
九龍水塘的興建改變了九龍半島的供水模式,水塘儲存的雨水,取代了以往於油麻地抽水站抽取出來的井水和地下水。九龍水塘系統經過多次擴展,最終變身為現時由四個水塘組成的九龍水塘群,總容量為287.3萬立方米。
首條貫通香港島與九龍的跨海底管道於1930年完成,紓緩了香港島的缺水問題。當時,沿海床鋪設一條長度接近6 000呎(1 830米)、直徑12吋(300毫米)喉管的工程,是一項重大的挑戰,令人驚訝的是工程能在短短57天內大功告成。
為節約用水,水務監督於1957年建議在九龍新發展地區如石硤尾和李鄭屋等高人口密度的徙置區域安裝海水沖廁系統。計劃獲證實成功後,海水沖廁系統陸續擴展到香港其他地區。
海水是可持續的水資源,善用海水依然在本港水資源管理中佔有重要地位。時至今日,香港海水供應覆蓋率已增至全港八成半人口。
早在1960年香港政府已意識到單靠儲存天雨,並不能滿足急劇增長的食水需求,而向廣東省購買淡水,是最便捷的途徑。1960年11月,政府和廣東當局達成協議,每年從深圳水庫輸入2 270萬立方米原水。
香港政府和廣東當局經多番磋商後於1963年達成興建東深供水系統的共識,並在同年年底,經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親自批准,中央人民政府撥專款興建。東深供水工程於1965年完成後,香港開始從東江輸入原水。
由於欠缺土地興建新的大型水塘,所以政府於1959年構思在海中建水塘。當局選擇於大埔吐露港船灣興建人工湖 - 船灣淡水湖,將水壩內的海水抽出後,用作儲存食水。
建造工程於1961年展開,1968年完工,耗資4.07億元。食水從船灣淡水湖大美督抽水站,輸往沙田濾水廠過濾,再經由位於獅子山隧道的水管運送到九龍以及再輸送到香港島。
1973年,香港政府正式興建當時世界上最大型的海水化淡廠 - 樂安排海水化淡廠。海水化淡廠第一組機件於1975年10月投產。1980年代初,石油危機令淡化海水的成本大幅增加,於1981年每千加侖食水的生產成本估計需要38元,較1974年高出8倍。為避免承擔淡化海水的高昂成本,政府最終於在1982 年關閉樂安排海水化淡廠。
自2000年起,水務署推行「更換及修復水管計劃」,分階段更換或修復全港約3 000公里的老化水管,目的是全面及具成本效益地更新供水網絡。該計劃已於2015年年底大致完成。
水務署於2008 年推行《全面水資源管理策略》(《策略》),當中制訂了平衡用水供求的策略,以確保香港的供水穏定及支持可持續發展。《策略》的重點是「先節後增」,強調節約用水,以控制用水需求增長,並加強供水管理。
41項水務設施被列為歷史古蹟,這些設施是香港過去160年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大埔濾水廠擴展工程標誌著水務署致力提升本港的供水設施,以加強整體供水系統的彈性和可靠性。第一期的擴建工程已於2011年竣工,推動大埔濾水廠的濾水量上升至每日400,000立方米。第二期設施現已於2013年展開,及至2018年,濾水量將增加至每日800,000立方米。
屯門濾水廠的水力發電系統是水務署重要的可再生能源項目,屬於香港首個水力發電站。這個由水務署構思及落實的一項既創新又符合環保節能的工程,亦是全球罕有地能興建在濾水廠的五百千瓦水力發電設施。
屯門水力發電計劃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期工程已經在2013年5月順利完成,首台發電機組亦已開始投產;第二期工程亦已於2017年年初完工。可為濾水廠每年節省約300萬度電力,即每年可為香港減少約2,000公噸因電力公司發電等所需燃燒化石燃料而排放的二氧化碳。同時,工程又有助提高濾水廠現有運作設施模式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東深供水工程於1965年完成後,香港開始從東江輸入原水,解決了本港水資源不足的問題。時至今天,東江水每年供港水量佔全港淡水用量達七至八成。2015年是東江水供港50周年的里程碑,粵港兩地政府更舉行紀念儀式。
水務署已着手研究在水塘使用浮動太陽能板發電系統發電的潛力,並正在石壁水塘和船灣淡水湖安裝兩套各100千瓦的小型系統作為先導計劃。首個系統已於2017年2月在石壁水塘成功安裝並已發電供應給水塘內的抽水站使用。系統每年發電可達12萬度,這相當於36戶普通家庭的年用電量,亦為地球每年減少84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第二個系統亦將於2017年年尾完成安裝。這些項目可為香港日後發展大型浮動太陽能板發電場提供實在的參考數據,奠下長遠發展的基礎。
年份 | 事項 |
---|---|
1851 | 開掘了五口井,為市區提供食水。 |
1860 | 於般咸道建造了一些貯水池。 |
1863 | 容量為9,000立方米的薄扶林水塘及供水渠道建成。 |
1874 | 重建文禮水壩及藍塘水壩。 |
1877 | - 容量達310,000立方米的薄扶林水塘II建成。 - 從薄扶林水塘輸水至市區的供水渠道工程完竣。 |
1889 | 最初為實施市區水務工程而制定的大潭計劃竣工。 |
1890 | 在阿彬彌興建第一座濾水池。 |
1891 | 山頂區由市區水務設施以泵水方式供水。 |
1892 | 市區水務設施配水工程完成。 |
1895 | -各水塘總存量增至174萬立方米。 -日供水量達1,136立方米的九龍區水務設施開始運作。 |
1897 | 大潭水壩加高後,總存量提增至217萬立方米。 |
1899 | 黃泥涌水塘落成,總存量增至232萬立方米。 |
1902 | 春季食水短缺,須以躉船從荃灣運水至港島。九龍方面的水務設施開始運作。 |
1904 | 大潭副水塘令城市存水量提增至244立方米。 |
1910 | 九龍水塘落成。 |
1925 | 石梨貝水塘落成。 |
1930 | 食水首次由九龍經海港下一條直徑300毫米的海底水管輸往港島。 |
1931 | 九龍副水塘落成。 |
1936 | 城門谷(銀禧)水塘落成。 |
1939 | 除壽臣山一帶外,港島與九龍市區均可獲經過濾食水供應。 |
1946 | 供水大致上回復戰前的水質標準。 |
1957 | 大欖涌水塘落成。 |
1960 | -世界第一個在海中興建的淡水水塘-船灣淡水湖建築工程展開。 -與廣東有關當局就廣東省對港供水事宜達成首份協議。 |
1963 | 大嶼山石壁水塘落成。 |
1964 | 日產量達36.4萬立方米的沙田濾水廠第一階段投產。 |
1965 | 與廣東有關當局就增加廣東省對港供水事宜簽署第二份協議。 |
1968 | 容量達1.7億立方米的船灣淡水湖落成。 |
1971 | 政府決定展開萬宜供水計劃。 |
1973 | 船灣淡水湖的堤壩加高後,容量增至2.3億立方米。本港各水塘總存量亦提增三倍。 |
1975 | 樂安排海水化淡廠六部日產量各為30,300立方米的機組的第一部開始運作。 |
1978 | -存水量達2.81億立方米的萬宜水庫落成。 -就進一步增加廣東省對港供水事宜簽署與廣東有關當局第三份協議。 |
1980 | 修訂與廣東有關當局簽署的第三份協議,進一步提增廣東省對港供水量,以便在1994/95年度前,達到每年6.2億立方米。 |
1982 | 樂安排海水化淡廠關閉及停用。 |
1983 | -第一條直徑2.2米、長3.5公里的玻璃強化膠水管敷設完成,用以輸送廣東省供水。 -沙田濾水廠最後階段工程完竣,日產量增至123萬立方米,成為全港最大的濾水廠。 |
1985 | 油柑頭濾水廠第一階段工程完成,成為第一所使用現代化直接過濾科技,日產量達到16萬立方米的濾水廠。 |
1986 | 日產量達10萬立方米的上水濾水廠第一階段投產。 |
1987 | -與廣東省有關當局簽署第四份協議,廣東省對港供水量進一步提增至每年6.6億立方米。 -就食水的供應與分配及用戶服務方面實施分區化計劃。 |
1989 | -與廣東有關當局簽署第五份協議,廣東省對港供水量進一步提增至最高每年可達11億立方米。 -日產量達27.3萬立方米的北港濾水廠第一階段投產。 |
1990 | 所有機電工場設施集中於龍翔道機電工場,而普樂里廠則交予市政局作康樂發展用途。 |
1991 | 樂安排海水化淡廠拆卸。 |
1992 | -北港濾水廠第二階段工程完成,日產量增至80萬立方米,成為全港第二大濾水廠。 -容量達11萬立方米的凹頭濾水廠第一階段投產。 |
1994 | 全港最大的抽水站-木湖C抽水站啟用。 |
1995 | -油柑頭濾水廠第二階段工程完成,日產量增至25萬立方米。 -深井濾水廠第一階段工程完成,成為第一所以氣泡浮聚淨化方法澄清食水的瀘水廠。 -大埔頭D抽水站啟用。 -凹頭濾水廠第二階段工程完成,日產量增至33萬立方米。 |
1996 | -上水濾水廠第二階段工程完成,日產量增至20萬立方米。 -小濠灣濾水廠第一階段完成,日產量為15萬立方米。 |
1997 | 日產量為22.7萬立方米的馬鞍山濾水廠投產。 |
2000 | -客戶電話諮詢中心啟用。 -深井濾水廠第二階段工程完成,日產量由23,000立方米增加至36,500立方米。 -牛潭尾濾水廠第一階段落成啟用,成為第一所採用臭氧和生物濾池的濾水廠,日產量為23萬立方米。 |
2003 | -大埔濾水廠第一階段落成啟用,日產量為25萬立方米。 -"東深供水改造工程"建造項目中的專用輸水管道落成啟用。 |
2004 | 位於屯門海水抽水站的海水化淡試驗廠落成,並進行運作實驗,該廠利用逆滲方式的日產水量為240立方米。 |
2006 | -與廣東省政府落實新協議,就東江水的供應首次訂定彈性並切合實際需要的供水安排。 -海水化淡試驗廠從屯門遷往鴨脷洲,在不同的海水環境下作進一步測試。 |
2008 | 新的東江供水協議已經簽訂。此協議保證本港由二零零九年至二零一一年間享有穩定而具彈性並切合實際需要的東江水供應。 |
2009 | -41項具歷史價值的水務設施列為法定古蹟,它們分別位於薄扶林、大潭、黃泥涌、九龍、城門和香港仔。 -首兩座建於山洞內的配水庫 - 西區海水配水庫及西區二號海水配水庫落成啟用。 |
2011 | -新的東江供水協議已經簽訂。該供水協議保證本港直至二零一四年會有穩定而具彈性,並切合實際需要的東江水供應。 -大埔濾水廠擴建第一階段竣工。該廠日產量由25萬立方米增至40萬立方米。 |
2013 | 屯門水力發電系統首台發電機組開始投產。 |
2015 | 新的東江供水協議已經簽訂。該供水協議保證本港直至二零一七年會有穩定而具彈性,並切合實際需要的東江水供應。 |
2017 | 開展浮動太陽能板發電系統先導計劃。 |
2019 | 薄扶林水塘石橋列為一級歷史建築。 |
2021 | 前深水埗配水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