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制定的「策略」整體具有成效。然而,面對人口增加、經濟增長、氣候變化及珠江三角洲水資源競爭等當前挑戰,「檢討」更新了用水需求和供應的預測方法,以及預測用水需求及供應至2040年,並尋求新的水資源管理措施,在有需要時調整現時的措施,以確保香港長遠供水的可持續性。
用水需求推算是以政府統計處發布的基線人口推算,即至2040年香港人口將會增長至820萬,作為估算基礎。按預期的人口增長推算,若沒有推行任何用水需求管理措施,香港於2040年的每年食水需求估計將增至11.1億立方米。
本地集水量是指在香港集水區内收集到的雨量。本地集水量推算是根據2015年巴黎氣候大會上與會國家所作出的減少碳排放承諾,與其不同國際減排進度的情景作分析,從而推算出的不同情景下的降雨量。若所有減排承諾得到實現,「中低」及「中高」溫室氣體濃度情景較有可能出現,從而對全球氣候帶來相應的影響。在此等情況下,香港未來二十年的每年平均降雨量將比1986-2005間的每年平均降雨量輕微下降。然而,鑑於部分專家對減排承諾最終能否實現存疑,我們採用了較審慎的做法,在評估可能出現的極端氣候變化的影響時,將所有氣候變化情景均納入考慮作氣候變化對本地集水量影響的評估,以應對出現年雨量影響預測8下限的情況。
顧問公司建立了一個集水量模型,以推算從集水區内收集的本地集水量。按「中低」及「中高」溫室氣體濃度情景下的推算平均降雨量,本地可靠的供水量9將跟過往的長期平均值大致相約。然而,若出現所有氣候變化情景中年雨量影響預測下限的情況,則本地可靠的供水量將減少約5,000萬立方米。
完成推算未來用水需求及供應後,我們需要實施水資源管理措施以確保香港供水的可持續性。在以下的段落,我們會介紹如何甄選及以優次排列可行的水資源管理選項。
在評估可行的水資源管理選項前,我們需要建立一個供應基線作為評估的基礎。顧問公司採用了香港現時三個水源的供水組合,分別是本地集水、從廣東省輸入的東江水及沖廁用海水作為基線。顧問公司的國際專家認為現時食水供應安排(即本地集水和保證每年上限8.2億立方米供水量的東江水)應可合理地設定為基線情況,而這亦是最合適的食水供應安排,足以確保香港供水可靠性達99%,即使遇上百年一遇的極旱情況,亦能維持無間斷的食水供應。香港現時的食水供應系統已建造基礎設施輸送及處理每年供水量上限達8.2億立方米的東江水供應。降低東江水的供水量上限將會減低現時供水系統的使用率,同時需要額外投資以建設其他供水設施,才可彌補減少了的東江水供水量。因此,降低東江水的供水量上限並不符合成本效益。相反,進一步增加東江水的供水量上限,不僅需要付出額外的費用購買超出現時供水量上限的東江水,而且需要在基礎設施上作出額外的投資以輸送及處理增加的東江水量。評估提升東江水供水量上限的成本效益時,需要與其他水資源管理選項作一併比較。
是次「檢討」運用「多角度評估」的方式,小心地評估用水需求及供水管理的選項。首先,以現時東江水配以本地集水的供水安排為基線,顧問公司擬定了用水需求及供水管理選項,並根據技術可行性、土地需要、對環境的影響等甄選出多個選項。顧問公司的國際專家團隊以應變能力、經濟因素及可持續性三項準則對獲甄選的選項進行評分,再根據各選項所得的綜合評分,定出以優次排列的選項名單。在檢討「策略」的過程中,我們收集並考慮了水務諮詢委員會及持份者的意見。
根據水資源管理選項的優次,更新的「策略」(「策略2019」)將採用雙管齊下的方式,著重控制食水需求增長及利用多元化的水資源提升食水供應的應變能力,我們認為這是最有效的策略。
以「中低」及「中高」溫室氣體濃度情景中的每年平均降雨量及預期的人口增長推算,「檢討」預計在推行控制食水需求增長措施的配合下,現時的食水供應將能滿足預測的食水需求。有見及此,我們將繼續推行用水需求管理措施,包括節約用水、管理用水流失及擴大使用次階水(即海水及循環再用水)作非飲用用途。
我們亦已制定供水管理措施,即興建第一階段將軍澳海水化淡廠,於2023年起供應經海水化淡後的食水,目的是提升食水供應的應變能力,以應對因氣候變化影響而出現本地年雨量預測下限的情況(進而顯著減少本地集水量)。
此外,為應付倘若出現偏離現時估算的情況,例如人口增長速度比預期快、氣候變化對降雨量帶來更嚴重的影響,或控制食水需求增長的成效未符預期等,我們亦建議了一系列後備選項,以策萬全。
註:
8. | 年雨量影響預測指香港天文台在不同溫室氣體濃度情景下,香港年雨量距平(相對於1986-2005年平均)的未來推算。 |
9. | 可靠的本地供水量指百年一遇的極旱情況下,來自本地集水的供水及水塘存水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