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清除微塑膠的食水處理工藝

水務署在2018年委託了澳洲的專家顧問,研究如何管理食水中的微塑膠。根據專家顧問的風險評估,雖然國際上對飲用水中微塑膠的研究仍處於早期階段,目前結果表明,微塑膠(包括微塑膠纖維)在環境中是普遍存在的,而在飲用水中僅作為媒介。與其他接觸途徑包括食品和吸入相比,其僅佔人類總攝取量的一小部分(見圖4)。因此,專家顧問認為即使飲用水中存在微塑膠,也不會構成重大健康風險。根據環境保護署於2022年進行的香港近岸水域微塑膠含量基線研究,研究結果顯示香港水域微塑膠的含量比其他已發展地區近岸海域低約90%。

      

                                             H

                                                                                  圖四. 市民可能透過不同途徑接觸或吸入微塑膠。

水務署的濾水廠採用的絮凝、沉澱及過濾等常規食水處理程序,以及將軍澳海水化淡廠採用的逆滲透技術,都被證明能有效去除水中大部分的微塑膠,因此專家顧問同意目前並不需要對香港食水中的微塑膠進行恆常監測。除了嚴格的原水水質管理及食水處理消毒程序外,水務署亦嚴格管理食水供應及分配系統,並且嚴密監測整個從源頭到用戶水龍頭的水質 (例如: 混濁度及色度),將微塑膠污染食水的風險降至最低。

水務署有否監測食水含微塑膠的情況?

水務署已將微塑膠列入「觀察名單」中,並會繼續密切關注國際組織  (例如世衞在這方面最新的科學發展,包括訂定檢測食水中微塑膠含量的方法及微塑膠對人體健康的潛在影響,並適時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