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約有70%的表面被水覆蓋,難免令人以為全球的水資源豐富,用之不竭。事實上,這近14億立方千米的水量當中,高達97%是海水,它含鹽量過高,不宜飲用;剩下的淡水中,近70%蘊藏於南北極地區的冰川和永久積雪之內,難以運用;另外約30%的淡水則以地下水的形式貯存,餘下不足1%的淡水中,部分以淡水湖和河流等地表水形式存在。它們組成了全球人類主要可用的淡水資源。
此外,全球食水的地理分布極不平均,超過一半集中在9個國家,即俄羅斯、中國、印度、印尼、秘魯、巴西、哥倫比亞、美國及加拿大。根據《聯合國世界水發展報告2018》,到了2050年,全球超過一半人口(約48億至57億人)將生活在缺水地區。面對氣候變化及用水需求增加等原因,未來水資源缺乏是全球將會面對的嚴峻考驗,香港亦不能獨善其身。
全球水資源分布
不論是來自東江的水源,還是本地水塘蓄水,香港的食水供應主要來自雨水,故此氣候變化導致降雨模式改變,或會影響香港及鄰近地區的食水供應。氣候變化,是指溫度和天氣模式的長期變化。自19世紀以來,人類活動一直是氣候變化的主因,特別是化石燃料的使用,導致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上升,積存大量熱能。受全球暖化影響,北方向南吹的冷空氣團減弱,有台灣氣象學家發現,過去30年,東南亞梅雨雨帶的位置,由原本的北緯20至30度,北移至北緯30度以北。香港位處北緯22.3度,梅雨雨帶北移將可能令香港5、6月的降雨大幅減少。至於颱風方面,在1961年至2009年的50年間,進入香港500公里範圍的熱帶氣旋數目呈下降趨勢,將來伴隨颱風而來的雨量亦可能隨之而減少。如此一來,進一步說明香港的降雨模式未來很大可能出現重大變化。
由於人口和經濟增長,全球的用水需求均有增加的趨勢。根據《聯合國世界水發展報告2018》,到了2050年,世界人口預計將從2017年的77億增加到94至102億之間,全球同期的國內生產總值預計將增長2.5倍。報告估計全球用水需求將從2017年的每年約4.6萬億立方米增長20%至30%,到2050年的5.5萬億至6萬億立方米。
香港方面,東江水供應香港七至八成食用水,同時也是華南地區的淡水主要來源。隨着珠三角發展成加工製造及出口基地,區內面對水資源競爭的挑戰,為未來供水構成不明朗因素。與此同時,香港本身的用水量亦顯著增加。香港人口由1986年的552萬增加至2020年超過742萬;同期的本地生產總值亦由3,125.61億元增加至27,107.3億元,升幅近9倍。隨着人口和經濟增長,香港的食水總用量亦顯著增加,由2012年的9.35億立方米,增加至2021年的10.55億立方米。近年,香港每人每日平均約耗用約130公升淡水,當中沐浴和洗衣分別佔了約四成和一成用水量,其餘五成則用作煮食和其他用途。按用水類別來說,歷年比例變化不算太大。
政府在2017年的《施政綱領》中,首次提出最早於2030年達致人均食水耗用量減少10%的目標1。前面章節交代了水務署近年就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推出一系列措施,包括擴大使用次階水、減少配水管網用水流失、立法規管私人物業漏水情況及確保用水效益等。除了實際的開源節流外,加強教育及宣傳,並在各個範疇建立節約用水的意識及習慣極為重要。
從下面的圖表可見,香港用水主要為住宅用水,大概佔全港總用水量約55%,其次是工、商及服務業用水。針對用水量較多的飲食業及酒店業,水務署於2016年推出適用於這兩個行業的用水效益最佳實務指引。
2012 - 2021年按用水類別劃分食水用量
此外,為提升非住宅用戶的用水效益,水務署於2021年舉辦首個ECH2O──「商約」惜水運動,旨在為工商界創建一個協作平台,透過簽署「商約」惜水約章、委任惜水經理、宣傳教育、改善設備及嘉許計劃等措施,與工商界共同推動珍惜用水。
- 支持「商約」惜水運動,珍惜用水
- 委派員工擔任「商約」惜水經理管理用水量
- 促進珍惜用水的實踐和行為改變
- 參與用水效益基準
- 訂立減少用水的目標
- 推廣和採用高用水效益的器具
委任員工在其負責的場所,擔任惜水經理,協助推動「商約」惜水運動,其角色包括:
- 在其管理的場所安排安裝由水務署提供的節流器
- 監測場所的用水量,匯報惜水進度
- 推動採用一級或二級「用水效益標籤計劃」(WELS)的用水器具
- 提供營運指標(例如:人流)以制訂行業的用水效益指標
- 提供場地作展覽或宣傳用途,以推廣珍惜用水
- 參與工作坊以學習最新的珍惜用水知識
- 與其他的惜水經理分享珍惜用水的成功案例
除了日常消耗的直接用水量外,每項經濟活動背後,還涉及大量被忽略的隱藏用水,當中以食物為甚。所謂虛擬水,主要是指生產和運輸商品時所需要耗用的水,而它遠遠超過肉眼可見的份量,以生產一公斤小麥為例,過程需要耗費約1,000公升的水,故生產一公斤小麥的虛擬水用量為1,000公升。下圖簡單說明生產一公斤牛肉背後所耗用的虛擬水:
製造食物、飲品及消費品的耗水量
透過明智地購物、消費及選擇交通工具,市民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為減少用水作出貢獻。
透過下方的水足跡計算機,可以了解更多各類消費品所耗用的虛擬水。
- 以2016年作基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