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水務署 Logo
供水里程
香港大事
供水發展
1841

是年香港開埠。在首次人口普查當中,香港島人口為7,450人。

1844

政府成立總測量官署,承擔起建設城市基礎設施的責任。哥頓被委任為香港總測量官。

1851

內地爆發太平天國之亂,香港人口急增。

1860

界限街以南的九龍半島成為英國殖民地

22.9.1874

強烈颱風造成超過2,000人死亡,相當於當時人口的近8%,是香港有記錄至今第三多人死亡的風災,事件又稱為「甲戌風災」。

1882

英國殖民地部委派顧問工程師查維克全面檢討香港居住衞生環境及供水情況,並發表報告。

1883

港府成立潔淨局,處理香港的衞生事務,包括收集排污木桶,俗稱「倒夜香」。

同年,總測量官署易名為工務司署。

1890

工務司署轄下成立了水務及渠務分部(Water and Drainage Department),處理相關建設事宜。

訂立《水務設施條例》

1892

總測量官易名為工務司

1894 – 1896

香港爆發鼠疫,華人聚居的上環太平山區疫情最為嚴重。

1898

英國向中國租借新界

1902

英國殖民地部委託英國工程師查維克為香港的衞生條件進行研究

查維克曾建議將水務及渠務分部成為獨立於工務司署的部門,工務司認為不可行,建議委派兩名執行工程師分別負責水務及渠務的工作。

1902 & 1903

修訂《水務設施條例》,分別引入水錶按量收費和旁喉制度。

1912

香港第一所大學(香港大學)落成啟用

07.1928 – 06.1929

1928年夏季開始,香港降雨量稀少,往後的12個月,香港總降雨量只有946.7毫米,只有每年平均降雨量的四成。

1928

根據該年的《行政報告》,工務司署轄下有13個分部。水務及渠務已分拆成為其中兩個獨立分部。

1929

工務司署轄下有14個分部,包括水務建設分部及水務保養分部。

1937

中日戰爭爆發,大量內地人口南移,香港人口突破100萬。

1938

修訂《水務設施條例》。工務局轄下與水務相關的分部於翌年改組成水務局,有獨立的開支預算,自負盈虧,半獨立於工務司署。

25.12.1941

日本軍事佔領香港,香港淪陷三年零八個月。

08.1945

日軍正式投降

日本軍事佔領香港
12.1953

石硤尾木屋區大火,接近約58,000災民無家可歸。

1963

全年降雨量只有901.1毫米

05 – 06.1963

水源緊絀,港府宣佈實施限制供水,最嚴重時收緊至每四天供水四小時。

1979 – 1980

第二次石油危機,原油價格急升。

06.1982

政府公布解除制水措施、恢復全日供水,香港實施最後一次制水為1982年5月。

1997

香港回歸祖國

香港回歸祖國
05.2008

「5.12」四川省大地震後,水務署參與特區政府的公共衞生防疫隊,分析災區的水質。

08.2008

中央政府制訂《廣東省東江流域水資源分配方案》,規劃了各地的供水上限。

2015

有屋邨水喉水被驗出含鉛量超標,政府成立專責專家小組進行調查,全面檢討和改善食水安全監察制度。

2017

政府推出《香港智慧城市藍圖》

2022

香港回歸祖國25年

香港回歸祖國25年
1841 – 1899 開埠後的水資源開發
1901 – 1969 建立制度化的供水策略
1970 – 2021 進入穩定供水期
1840年代 – 1850年代
1860年代 – 1870年代
1880年代
1890年代
1900年代
1910年代
1920年代
1930年代
1940年代
1950年代
1960年代
1970年代 – 1980年代
1990年代
2000年代
2010年代
2020年代
1840年代 – 1850年代

香港的淡水資源缺乏,居民主要依賴山澗溪流或開鑿地下水源供日常生活及灌溉農田之用。

1851

政府撥出經費,開鑿水井,為公眾免費提供用水。

1859

政府公開徵求可行的供水方案,獎金達1,000英鎊。英國皇家工程署工程監督羅寧的方案獲採納,建議在薄扶林山谷興建水塘。

相片
10.1860

政府開徵「食水餉項」,抽調2%差餉以供建造供水設施。

1863

位於港島西面的薄扶林水塘落成,乃香港第一個水塘。

1871 – 1877

薄扶林水塘擴建,並興建薄扶林輸水管加大供水量。

1883 – 1888

位處港島東南部的大潭水塘群第一期工程展開

大潭水塘壩──攝於1888年
大潭水塘壩──攝於1888年
1888 – 1889

興建雅賓利沙濾池

1889

水務當局開始引入過濾食水的政策

1895

九龍區首個供水系統完成,其中建於油麻地的抽水站,其一部份至今仍屹立於上海街344號,獲列為一級歷史建築。

油麻地抽水站的設計圖
油麻地抽水站的設計圖
1897

政府在九龍引進水錶及收費制度

1899

黃泥涌水塘落成

1902

港府動工興建九龍水塘

港府引入新法規要求全港用戶安裝水錶,並推行「用者自付」的政策,有關計劃遭港島區華人反對。

1903

港府在成功推行獨立水錶之外,還建立旁喉供水制度。當食水供應不足時,當局會首先關閉,及後才輪流供水至旁喉區。

1904 – 1907

大潭副水塘及中水塘分別建成

建成約20年的大潭水塘水壩
建成約20年的大潭水塘水壩
1910

九龍水塘建成並用作收集雨水,正式取代以三口水井及油蔴地抽水站所組成的供水系統。

1917

大潭篤水塘落成,其主壩長1,200呎,當時被稱為「亞洲第一壩」。

1925

石梨貝水塘落成

1926

九龍接收水塘建成

九龍接收水塘於1926年建成
九龍接收水塘於1926年建成
1929

政府於下半年開始實行七級制水

1930

第一條跨海管道落成,將新界水塘所收集到的雨水,輸送至香港島。

第一條海底輸水管於1930年建成
第一條海底輸水管於1930年建成
1931

九龍副水塘建成

香港仔上下水塘分別落成

1932

政府通過廢除旁喉條例

1937

城門水塘落成

1938

《水務設施條例》首次引入水喉匠牌照制度

1957

大欖涌水塘落成

興建中的大欖涌水塘
興建中的大欖涌水塘
1957

水務監督建議率先在石硤尾和李鄭屋等徙置區試行海水沖廁系統

1959

政府正式修改《建築物條例》第19條,規定新落成的私人樓宇,必須設有沖水式排污系統裝備。海水沖廁網絡由此逐步擴展。

11.1960

港府與廣東省政府達成供水協議,每年由深圳水庫供港2,273萬立方米淡水。

1960年鋪設直徑48吋的大型水管,以接收深圳水庫供水。
1960年鋪設直徑48吋的大型水管,以接收深圳水庫供水。
1963

石壁水塘落成

03.1965

廣東省政府透過東深供水計劃正式向香港供水

1968

船灣淡水湖落成,是為現今香港第二大容量的水塘,亦是全球首個在海中興建的水塘。

1972

海水沖廁計劃改為免費

10.1975

全世界規模最大的青山樂安排海水化淡廠正式投產。

1978

萬宜水庫竣工,是為香港最大容量的水塘。

興建中的萬宜水庫西壩
興建中的萬宜水庫西壩
1982

受制於偏高的燃油價格,政府自此停用青山樂安排海水化淡廠。

水務署正式成為署級部門

1990

香港工業耗水量首次出1.7%跌幅

1991

內地供水佔全港用水量80%

海水化淡廠關閉後,1991年開始逐步拆卸。
海水化淡廠關閉後,1991年開始逐步拆卸。
04.2000

水質事務諮詢委員會成立

2001

英國水務及環境管理學會頒發「賓尼獎」(Chris Binnie Award)予香港水務署海水沖廁項目,表揚此舉在可持續水務管理的成就。

2005

政府通過《總水錶政策》

2006

東江水供港協議採用「統包總額」方式,保證香港每年最多可輸入8.2億立方米的東江水。

2007

水務署根據世界衞生組織建議,制訂和實施部門的《水安全計劃》。

2008

政府推行《全面水資源管理策略》(《策略》)

2009

41項水務設施被列為法定古蹟

西區海水配水庫(一號及二號)落成,是為水務署首兩個於岩洞建設的配水庫。

更換及修復水管計劃
更換及修復水管計劃
2011

計劃以無人船系統加強監測水塘的水質

04.2012

水質事務諮詢委員會改名為「水資源及供水水質事務諮詢委員會」

2013

生物感應預警系統取得公務員優質服務獎勵計劃「隊伍獎」(內部支援服務)銀獎及「部門精進服務獎」(大部門組別)銅獎。

屯門濾水廠引入水力發電系統

大埔濾水廠展開擴建工程

2016

水務署推出「持牌水喉匠自願持續進修計劃」

04.2016

水資源及供水水質事務諮詢委員會改名為「水務諮詢委員會」

02.2017

石壁水塘安裝首個浮動太陽能發電系統

09.2017

香港特區政府推出提升香港食水安全行動計劃,當中包括公布訂立「香港食水標準」

2017

水務署推展智慧供水計劃

01.2018

食水安全諮詢委員會成立

2019

將軍澳海水化淡廠工程展開,料可為香港增加5-10%食水供應量。

水務署在完成《策略》的檢討及更新,擬定、評估及建議策略性水資源管理選項後,推出了《全面水資源管理策略(2019)》。

12.2019

水務署在天水圍設立的水資源教育中心──水知園正式對外開放。

2020

薄扶林水塘石橋被列為法定古蹟

05.2021

經修訂的《水務設施規例》第47條生效,規管處所業主向租戶濫收水費。

07.2021

Q-Leak地下水管測漏中心落成啟用

12.2021

香港政府與廣東省水利廳就東江水供水簽訂新協議,把以往的「統包總額」方式優化為「統包扣減」。

2021

古物諮詢委員會將5座配水庫,及一座抽水站與一個配水庫隧道口,分別評為5項一級歷史建築,及兩項三級歷史建築。

2023

第一階段將軍澳海水化淡廠工程預計落成

水務署展開《全面水資源管理策略(2019)》的中期檢討

2024

石湖墟再造水廠預計落成

安達臣道石礦場中水處理廠預計2024年起分階段投產

2025

智管網2,400個水管監測區域預計完成

2026

沙田濾水廠南廠重建工程預計完成

2027

搬遷鑽石山食水及海水配水庫往岩洞工程預計完成